橄榄石型LiFePO4因其安全性高、结构稳定性好等独特优势,成为电动汽车中锂离子电池常用的正极材料之一。然而,LiFePO4电荷传输动力学缓慢,固有的电子电导率(10–9 ~ 10–10 S cm-1)和离子扩散率(10–12 ~ 10–17 cm2 S-1)较低。LiFePO4的电子电导率和离子扩散速率可通过表面包覆、离子掺杂、控制晶粒尺寸等方法同时得到改善,这表明离子传输和电子转移之间存在协同作用。大量的实验与理论计算证实Li+跃迁耦合Fe2+和Fe3+之间的非绝热电子转移。Fe2+和Fe3+较弱的电子轨道耦合程度导致了缓慢的离子传输动力学。此外,LiFePO4分相结构中Li+浓度的梯度分布导致了Li+不对称跃迁,较高的活化能垒造成Li+扩散速率缓慢。然而,诱导Li+分相的因素、电子转移影响Li+传输的方式及其对Li+跃迁活化能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楚。
为此,本工作致力于探索离子–电子耦合转移的机制,基于建立理论模型,揭示电子耦合对Li+跃迁活化能垒的影响。通过考虑晶格结构的振动弛豫与Li+与e– (Fe2+)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,建立了Li+跃迁前后体系的哈密顿模型。发现静电相互作用在离子–电子耦合转移过程和热力学平衡状态下Li+聚集行为中起着决定性作用。由Li+和e– (Fe2+)静电吸引作用驱动的离子–电子耦合转移是最优的反应路径。在LiFePO4晶格中,锂离子[010]传输方向的Li+–Li+静电排斥和[100]方向的Li+–e– (Fe2+)–Li+静电吸引诱导了Li+在[100]方向上的聚集,这意味着富锂相与贫锂相的相界面垂直于[010]轴。此工作为设计高性能电极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,可以通过掺杂,包覆或者其它技术来调节静电相互作用提升离子和电子电导率。
(通讯员:王晓晓)